第三屆臺中精神分析動漫沙龍-2 |台中心理諮商|台中諮商師
二、宅男迷妹與我推的愛──青少年的偶像文化現況與需求樣貌
由許博雅諮商心理師以精神分析的角度,初步揭開「追星」這個文化現象的輪廓,動漫神曲《アイドル》寫出了萬千粉絲們最真實的心聲──「縱使那個眼神與那句話語/都只是謊言/但那就是完美無瑕的 "愛"」。即便建立在某些虛構的基礎上,偶像的魅力依然能跨越現實與虛擬,一次次讓粉絲心跳加速、目眩神迷無法自拔。
由歷史演進脈絡可窺知偶像崇拜的根源,從神龕上受到敬拜的「偶像」,到引領流行文化的披頭四與瑪麗蓮.夢露;從日本、韓國偶像到Vtuber;從全球化到數位虛擬化,現代的偶像擁有更加多元的樣貌。除了大眾熟悉的演員、偶像與歌手,還有展現小眾文化與自主創作的獨立樂團,延伸至電競選手、網紅與虛擬偶像。在這場文化浪潮中,人們可能都有自己被「擊中」的瞬間,將情感投射到舞台或螢幕另一端,光芒四射、又貼近又遙遠的偶像身上。
人們總能各自找到適合自己的「追星」方式:參加演唱會、機場接送、現場拼字應援、刷榜投票、購買代言......為「我推」爭取被看見的機會,替其影響力與商業價值做出貢獻;對偶像練習生的粉絲們而言,投票即是至關重要的時刻,將決定他們看好的偶像能否出道,或許他們會熱切地告訴你:「如果我推能登上武道館,我就死而無憾了!」;「聽團仔」們參加一場接一場的音樂祭,隨著音樂盡情跳動、搖頭甩髮,手環則是至關重要的戰利品,每場音樂狂歡後仍捨不得摘下的信物;地下偶像的「物販」讓粉絲換取與偶像互動的機會,希望偶像能夠記住自己的名字,若在台上唱唱跳跳的偶像願意望向自己的鏡頭,則不亞於一眼萬年的奇蹟。
諮商室內,偶像文化提供我們探索青少年內心世界的重要線索,背包上掛著偶像徽章,看似害羞內向,卻願意鉅細靡遺分享偶像的青少年;熱愛獨立樂團,告訴心理師「那首歌唱出了我的心聲」的青少年;以及小心收藏偶像周邊,期待自己終有一天能與偶像同樣耀眼的青少年......偶像成為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,承載情感與情慾的對象。當他們逐漸與家裡分開,預備長出新的自己的時候,偶像填補了這段時期的空白。
透過精神分析的視角,我們發現偶像在人們心中多元的意義。有時,偶像是人們理想自我的投射,那位在舞台上發光發熱的存在,是理想自我的化身、「最想成為的自己」。在某個追星的片刻,人們好像真的成功追上那道光芒,抓住了與偶像同樣的耀眼和堅強。有時,人們在偶像的歌聲中找到一種難以言喻的共鳴,彷彿找到一部分自己的碎片。也有時候,人們則在一同追星的同儕中尋求歸屬感,「你跟我推同一個人,那我們就擁有共同的話題,是可以相信的夥伴」。
這樣的與偶像的連結不再只是單方面能量的灌注,也是一種共構——偶像與粉絲互相見證彼此的青春,或許無關乎年齡或性別,人人都曾有過「追逐某顆星星」的時刻,並在生命中留下最閃耀的一筆痕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