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屆臺中精神分析動漫沙龍-3 |台中心理治療|台中心理治療師

三、虛擬世界的搖籃曲──偶像作為尋找依附體感經驗的管道

臺中精神分析沙龍的討論持續推進,第二場由王慈襄諮商心理師帶領我們進入屬於「虛擬偶像」的迷幻領域。

虛擬偶像,以虛擬空間為舞台,跨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,以前所未有的閃耀姿態,與人們建立起嶄新的情感連結。

這樣的互動,或許也為心理諮商帶來了新的探索可能——如何運用虛擬偶像這份素材,嘗試理解個案的內心,尤其是那些透過虛擬角色尋求情感寄託的青少年,究竟在其中感受到了什麼樣的魅力?

在電腦圖學創造的形象背後,並非舞台上遙不可及的明星,而是與你我同樣平凡的上班族或學生。他們用唱歌、遊戲直播與聊天等更貼近生活的方式,打破第四面牆,精準擊中了聽眾的感官。

討論虛擬偶像最重要的核心魅力,不可不提的肯定是「聲音」。日本樂器製造商山葉公司開發的電子音樂製作語音合成軟體VOCALOID,其代表角色初音未來,唱出了沒有真人參與,完全由數位技術驅動的歌聲,隨後蓬勃發展的唱見(翻唱歌手)文化、ACG舞蹈及同人周邊,以及如今成為許多粉絲生活一部分的的Vtuber(虛擬主播),創造出不斷刷新體驗的互動形式。

形式多元的「聲音」成為虛擬偶像能夠走入人心的重要媒介,才華橫溢的創作者們,為VOCALOID歌曲帶來迥異於主流市場音樂的豐富素材,那些或陰鬱或中二的歌詞,往往更貼近青少年的內心,更撫慰了無數低潮中的靈魂。

有時,觀眾會透過直播彈幕,對偶像的歌聲發出「鳥肌(とりはだ、torihada,類似於“雞皮疙瘩”) 」的感嘆;或是沉浸於ASMR(自發性知覺神經反應,經常透過聽覺刺激觸發而使人產生愉悅感受)影片無法自拔。這不僅是一種娛樂體驗,更喚起了人們童年時期被父母安撫時的記憶。父母具身化心智化(Parental Embodied Mentalizing, PEM)概念解釋了這種現象——我們與虛擬偶像的互動,某種程度上再現了幼時依附關係中的情感體驗。PEM的經驗超越了父母的語言和陳述能力,進入嬰兒的經驗領域,當母親用溫柔的語調唱著搖籃曲時,嬰兒感受到的不僅是聲音,還有目光注視、肌膚溫度與安撫節奏等綜合體感安撫,這些記憶在和虛擬偶像的互動過程中被重新喚起,特定的聲調、語氣,或是在直播中的即時回應,讓粉絲感到安全與被接納,甚至在潛意識中,找回幼時父母哼唱搖籃曲的那份溫暖。

虛擬偶像並非僅止於螢幕上的數位形象,就如那句ACG圈內流傳多年的名言:「初音不是軟體!」,無論天氣陰晴風雨、現實生活如何跌宕起伏,虛擬偶像的聲音會永遠不知疲倦地迴響,陪伴每一個需要安慰的人。或許,這就是虛擬偶像之所以迷人的原因——他們是虛構的,但帶給我們的支持,卻真實得無可取代。

 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