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屆臺中精神分析動漫沙龍-4 |台中精神分析|台中治療師

四、偶像崩壞──對偶像的自戀需求與自戀受創

臺中精神分析動漫沙龍的第三場討論,由魏與晟諮商心理師來談粉絲們的地獄級惡夢──炎上、緋聞、塌房......理想破裂!偶像崩壞!

佛洛伊德認為,自我理想自童年早期形成,受到對父母或其他權威人物的理想化形象影響。人們將自我理想投射到客體身上,所愛的並非客體,而是理想中的自己,滿足一種自戀的感受

。現代偶像似乎也乘載了類似的角色,成為個人內在經驗的投射。以精神分析的角度而言,偶像做為嶄新的「偶像自體客體」,不僅一次滿足了Kohut所提出的三種自體客體需求:鏡映自體客體(被看見、照顧、讚美的需求)、理想化自體客體(崇拜別人、被引導、被保護、有安全感,對原始父母親形象的需求)以及孿生自體客體(不孤單、同儕感、與人聯繫、與他人經歷類似感受的需求),甚至擁有情慾灌注與相對控制感,其重要性無可取代。

回顧近期幾次重大的「偶像塌房事件」,如羽生結弦事故、潤羽露西亞事故、古谷徹事故......粉絲的痛苦或許來自於發現「這個人和我想得不一樣」,所帶來的自戀受損(自尊或自我形象受到威脅或挑戰時,所經歷的心理傷害或痛苦)與自戀暴怒(由自戀受損所引發的強烈過度的反應,是為了去捍衛脆弱的自我,對於自尊的衝擊,類似於被羞辱的經驗)感受,這樣的衝擊喚起脆弱自體組織的空洞感,迫切需要用其他方式來協助維持搖搖欲墜的自體。

因此,當偶像塌房時,粉絲所面臨可能不僅是明星墜落的衝擊,更是名為「自我」的房屋轟然倒下。偶像曾是這座房屋的重要支柱,如今地裂山崩,粉絲的情感能量無處安放,有人因此感到失落,那是一種對外在客體愛的哀悼,灌注於偶像身上的能量忽然失去依託,不知如何重新建立並灌注能量在自我理想上。對於另一些人來說,崩壞意味著理想化的幻滅,理想中的「好客體」被轉化為「壞客體」,帶來迫害感與憤怒,可能由愛生恨,甚至演變成對偶像的瘋狂攻擊,以極端的方式,抵禦理想自我崩毀所帶來的痛苦。

必須強調的是,當我們討論偶像自體客體與其適應性時,並不是為了去病理化特定群體,而是為了強調其在不同人群,以及人生階段中所呈現出的重要價值。特別是在青少年時期,偶像常常被用來維繫自體經驗,支持自尊,甚至讓人感受活著的意義。在臨床心理工作中,心理師需要看見偶像作為自體客體的重要性。當案主的情感依附集中於偶像而非自我時,可能反映出內在情感經驗的匱乏與投射的強烈需求。並理解偶像崩壞對案主所帶來的自戀打擊,協助案主面對失落,並在某種程度上,重新將原本灌注於偶像的能量回歸自身。

 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