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屆臺中精神分析動漫沙龍-5 |台中精神分析治療|台中心理治療師
五、評論人回饋
最後,藉由謝佳芳分析師的評論,為本次台中精神分析動漫沙龍的做精彩總結:
以精神分析的發展心理學觀點來看,進入青春期之前,兒童已經經歷了伊底帕斯期的情感糾葛——對原初客體(父母)強烈的愛與恐懼,嘗試接受「最愛的人(父母)不是自己的伴侶」這一事實,並隨著踏入名為「學校」的小型社會,生活進入一段相對平靜的潛伏期,兒童開始追求智力發展,遵從規範並負擔責任,力比多的能量被投入到學習、運動及同儕關係的發展中,不再全然灌注於父母。
然而,「第二次個體化」如期到來,青少年將再次點燃沉睡的伊底帕斯願望。身體性徵發展成熟後,他們無法再否認自己是個沒有性的客體,必須道別過去天真的自己,直面性的覺醒,並將這份感覺整合進自我概念中,與父母在心理上分離,並在同儕中找到歸屬感。
這樣的轉變階段充滿壓力,甚至不會總是順利,此時偶像或許就成為類似「避風港」的存在,讓青少年能暫時躲入與偶像建立起的虛擬關係中,暫時逃離身心發展帶來的強烈衝擊。
心靈避難所並非病態,偶像建構起一處安全的所在,讓青少年投射理想自我的碎片、對理想父母的形象,以及對安全與歸屬感的追求,藉此消化自己「不夠理想」的感覺。但此時青少年的自我功能尚未完全,平衡現實與虛擬的能力不夠成熟,假若過度花費心力投注在偶像身上,輕易否定肉體的限制和現實的殘酷,沉浸於沒有苦痛的網路世界中,讓虛構的心靈避難所佔據了太多清醒時間,反而將進一步壓縮了現實生活與人際關係的空間。
青少年精神分析的目的,是移除發展中的障礙,幫助青少年自然地向前邁進。因此,面對深陷虛擬世界的青少年,重建他們與現實的連結至關重要。偶像可以成為理想自我的一部分,但幻想不應該成為唯一的浮木。偶像與虛擬世界的意義,不僅在於提供心靈的避難所,更在於幫助面臨青春期風暴的青少年們,找到維繫理想與現實的橋樑,最終形成更加穩固的自我。